散步的时候,王睿伯总会不自觉地走到一栋学生宿舍楼前。宿舍楼里的喧闹景象,让这位今年41岁的计算机学院研究员不由想起自己的青春时光。多年前,王睿伯也是从这栋楼出发,开始了追梦之旅。从小时候在邻居家“窥探...
皦日升,白昼启;天地明,万物苏;皦日之光,照亮古往,照亮今来;照亮人类对于光明的无穷追逐,照亮国防科大光学工程的探索之路。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振动与噪声控制课题组提出一种全新的智能可编程机械/力学超材料设计方法,实现了金属基材料刚度和形状的大范围、连续、快速调节。成果发表在顶级权威期刊Nature Materi...
他是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民选,40多年前参加研制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他是国防科技大学副研究员袁远,参加研制“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从“银河”到“天河”,一台台打破封锁垄断的“争气机”...
人类,对于苍茫宇宙的好奇引领我们对未知的无尽探索。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星河辽阔,征途漫漫。加入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吧!一起寻找天空的密码。
#智能科学学院# ——《“智胜”密码》
周朴,男,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光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获得者,获授权专利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
@考研学子,国防科大研招学科系列第二弹重磅来袭,邀你一起揭开科大学科的神秘面纱。
“这不是我们波形的问题,没法改!”合作单位的负责人一拍桌子,撂下了这句话。某重大项目联调联试现场,电子科学学院讲师唐麒和所在团队研发的轻量化软件无线电体系架构,吃了对方单位的“闭门羹”。“要蹚出一条新...
“从这条线上能看出光波在雾霾天气下随传输路径的衰减变化……”气象海洋学院90后副教授胡帅,指着电脑屏幕上几条清晰的线段为记者解释道。有了这个电磁波大气传输计算模型,武器就有了一双“慧眼”,可以准确评估...
“假设一个人在密闭的房间内手持通信终端,卫星信号是无法穿过墙壁传输给他的。”电子对抗学院90后讲师林志向记者介绍着他的最新研究——“智能超表面技术”。在现代战场环境中,“空天地一体化系统”仿佛一张大网...
今天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返回地面,准确降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
固体在花蕊上起舞,光线穿过一原子厚的灯泡点亮世界…… 这不是奇幻小说中的仙境,而是国防科大人用科研构造的现实,让我们带着这些惊奇,共同探索科学的奥妙吧。
在国防科大,有一批博士学员,他们把课题研究与战场需求紧密连接,携手奋进,潜心“智”造,为强军兴军贡献智慧力量。
走出超精密加工实验室,已是凌晨。踏着夜色,智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刘俊峰的脚步变得轻快了起来。 就在刚才,他反复建模、测试、验证的抛光装置结构与工艺,终于降低了团队所加工的光学元件最后一段频率误差。这意...
“这是两个世界。”走进计算机学院,蹇松雷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放在桌上,展开手掌,笑意盈盈地向记者介绍道,“我在做的,就是把物理世界的数据‘翻译’给计算机,让人工智能世界‘转动’起来。”
站在零下20度的戈壁滩,查淞感慨万千。2010年,查淞进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部队所需,选择了电磁防护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干我们这行,最幸福的事就是研究成果被采纳,并转化为...
新年伊始,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又一批专家背起行囊奔赴一线作战部队。据悉,该院年前深入一线作战部队的4名专家,与官兵一起摸爬滚打1个多月。他们与官兵一起围绕某型装备训法、战法创新进行技术优化升级。
因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历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日前,国防科技大学胡守仁教授荣获2021年“CCF终身成就奖”。
初心忠诚铸利刃,实干笃行显担当。这一年,国防科大的教研人员不分昼夜、连续作战,一颗铁心向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埋头苦干,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2021年年末,他们交出一份硬核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