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工科博士小哥哥的“格子间”
发布日期:2020-11-23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刚 陈文 何恒康 雷博文 视频:严芷菱 周佩佩 访问量:

对于科大的博士小哥哥来说,“格子间”就是他们的战位,实验室就是他们的“战场”。他们在小小的工位上,探索着浩瀚宇宙,星空深海。

来看看 “宝藏男孩”们的“格子间”。


01

5268315eb71c42fc82ebd00a4c33ff78.jpg

23158d8f9ec640c393317bace6e3c699.png

在空天科学学院博士王刚的“格子间”里,有一张他引以为傲的照片,这是他参与“嫦娥五号”探月之旅的成果之一。作为中国目前最复杂的航天工程,嫦娥五号即将升空开启“挖土”之旅,中国将实现首次机械臂表层月壤自主采样。高精度地测量出采样器的位置和姿态参数是引导采样器完成月壤表层采样封装任务的基础。国防科技大学担负起了这项重任。

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博士生王刚与师兄弟一起,合力攻关,利用机械臂上现有搭载的监视相机,提出了一种基于摄像测量技术的位姿测量方案。由于在已有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没有使用摄像测量技术的先例可循,这给该方案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保证该项任务能够圆满完成,王刚长期去到北京航天某所,埋头于月面环境模拟实验室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紧抠技术上的点滴细节,力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经过了多少个日夜的奋战,键盘上敲击的一行行代码逐渐演变成稳定可靠的软件,并且根据实际任务需求不断完善,终于设计研发出了一套月壤表层采样机械臂视觉引导系统,并且成功通过了嫦娥五号初样和正样的研制测试。这套系统的研制显著提升了月球采样机械臂执行关键操作的工作效率和成功率,为实现中国的千年探月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一名年底即将毕业的老博士,王刚还将在下个月奔赴北京担负起嫦娥五号的月面采样地面保障任务,站好在国防科大的最后一班岗!


02

107d254b234c4e0c8540997b0c7013ab.png

9884228192354ab292a2b982fdf5ca17.png

何亮博士的“格子间”里“展出”的是“天拓三号集群卫星”模型,其中有一颗“手机卫星”。这是在几年前的“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上,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设计研制出的小卫星。

在参赛期间,何亮与几个小伙伴提出了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大胆设想,想着能不能基于手机硬件做一颗卫星,让手机作为航天器的处理器,在太空中运行。带队老师听了他们的想法,立马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承诺他们,如果方案切实可行,会将他们的小卫星也一并送上太空。收到老师的鼓励,何亮和同学们大胆创新,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将手机卫星从设想变为现实。2015年9月,这颗自行研制的,由手机硬件裁剪、软件改造成的立方星被长征六号送上了太空。

“无比兴奋”,何亮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目前,这颗“手机卫星”已经将在太空中拍摄的照片和珍贵的状态数据都传回了地面。“格子间”的这个宝藏模型是他们攻坚克难的成果,也是何亮不断探索、继续创新的动力源泉。


03

b6c89a2755ca43a59b9c7c2d5fc292b7.png

这个博士小哥的格子间有些“特别”。

别的博士桌上都堆满了各种专业书,王耀鼎博士的桌上却只有简简单单一台电脑和几张草稿纸。由于长时间出差以及参与各个项目组,他的工位一直在“流动”。今天,他参与了某大系统的多个项目论证与研制工作,几本参考书、一台电脑就组成了他的“格子间”;明天,他担任信息处理和抗干扰算法工程师,一个保温杯、一台电脑就是他的工作台。

在工位“流动”的过程中,他桌面上的东西越来越趋向“实用化”,最终,只剩下与他朝夕相处的电脑。也许这看起来有些单调,但这就是他“化繁为简”的学习工作态度。以前,王耀鼎常常用便签纸记下自己的周、月、年计划,现在他改用电脑自带的电子便签,随时把事项记录在桌面上的彩色小纸条上。本周,他每天都安排地满满当当,既要修改自己的学位论文,也要承担导航年会分会秘书的职责。不论工作学习环境如何改变,最重要的还是那颗锐意进取的心以及专注科研的态度。


04

5d879d8f285549b0b890874fb0d99703.png

读博期间,科研任务重,压力大,大家都像“长”在了实验室里。由于经常加班做实验写论文,身体难免有不适应的时候。在材料学博士贺雍律的小格子间里,藏着“解压”的小妙招:抗氧化葡萄籽片,番茄红素胶囊......这些都是教研室师兄弟的父母们不约而同地为他们寄来的“小温暖”。

当然,这些仅仅只是“打辅助”的手段,作为军校的博士,强健的体魄源自于科研之余合理的锻炼,才能时时刻刻都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科研中的各项挑战。

有了以上“科研利器”,他在读博的征途中屡创佳绩。博一的时候就成为某基础加强计划重点研发项目主要负责人。带领硕士生拿下“光威杯复合材料创新大赛三等奖,SAMPE超轻复合材料桥梁竞赛二等奖”,四项专利(第一完成人)在手,是教研室不折不扣的“科研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