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这一次,他们逆风翻盘
发布日期:2023-03-13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楚佳祺 图片:汪泽霖 访问量: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某学员队不断在实践中寻找学员队建设密码,不放弃、不止步。从成绩“垫底”到位列年级第一,实现大逆转,请跟随记者走进基层,看看他们的“翻盘密码”。

模式创新  “旧方法”焕发“新生机”

看着一片空白的高数书,陈圣楷感到十分焦灼。尽管队内已经安排了成绩名列前茅的学员担任小教员,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夯实学习基础,但他们的讲解似乎有点儿太“高深”。陈圣楷对于知识点仍是“雾里看花”,不知从何学起。张颖珊虽然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但完全无法应用到实际中。

“措施都落实了,成绩怎么还是没有提升呢?”看着一片“红”的成绩单,蔡刚刚队长眉头紧锁。在与陈圣楷等学员进行深入交流后,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此后,他带领学员队的学习骨干讨论研究,改进了补习方法,并实行创新激励措施,根据授课情况,由听课学员对小教员进行投票评比、排名公示。

“嗯,现在‘教员们’的授课更易懂了,我能学到的更多了。”陈圣楷笑道。张颖珊也表示,思维和实际相结合,促使她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改革后,成绩尚可的赖业勤时常来“蹭课”。谈及新模式,她一脸兴奋:“那些题目我原本也会做,但小教员的方法很新奇,我看知识点的视角不知不觉间也变了。”在赖业勤的“宣传”下,全队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优秀的思维方式扩散开来,整个队对于学习都是干劲满满。

“最佳进步奖——陈圣楷!”在期末考试中,陈圣楷提升了30分,也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分组施训  “小改变”激发“大能量”

“真的拉不上去了……”宋雨航气喘吁吁地说,“这强度也太大了!”

新训后,宋雨航因脚伤导致很长时间无法参与队内的训练,体能逐渐落了下风。跟着大部队训练,他确实感到力不从心。“大部分人都能完成的训练量,我却怎么也完成不了,甚至还会受伤。”他有些垂头丧气。

作为连长,张忠禹看着队内的同志们使用同一套训练方案,急在心里。“虽然大家差距不明显,但是我们统一训练的效果毕竟有限。”他叹气道。

思虑再三,他决定同训练骨干们一起改变策略,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达到训练效果最大化。    “咱们把人员按体能水平划分清楚,有针对性地组训。那些减脂的、冲爆发的、练耐力的,都分成小组,让大家都‘吃得饱’‘跟得上’!”研讨会上大家纷纷发言。    分好了小组,张忠禹又在训练方法上犯了难。怎样才能适配每一组同志的不同情况?大家研究决定,向教员请教不同动作、不同训练量的热量消耗、训练周期等,据此设计训练计划,保证训练效果。

如今,宋雨航单杠从0突破到7,训练更积极主动,再也不“见训练就跑”了。

“科学施训,我们都认为首先应当‘因材施教’!”看到大家训练热情越来越高涨,训练成绩稳步提升,张忠禹欣慰地笑了。

和衷共济  “多根线”拧成“一股绳”

最初担任指导员时,逯纬锴觉得队内情况“不容乐观”。

“为什么我去”“他怎么不做”“我不想干这个”……诸如此类言论层出不穷。

“一定要改!”逯纬锴暗下决心。思考过后,他决定从小处着手,逐步“扭正”队内风气。因此,他牵头开展了队里的“共话成才目标”活动,让每一位学员走上台前,分享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最后整理汇聚成整个队的“全体目标”。

渐渐地,每天的“目标时间”成为全队期待的“showtime”,而在清晰明朗的目标的指引下,每个人都是卯足了劲儿向前赶。

“我们都不想给全队拖后腿,‘全体目标’可是由我们每一名学员一同完成的!”王悦握紧了拳。她的高数一直是薄弱科目,每周末都会主动“加班”,而像她一样的学员在队内还有很多很多。

期末考试前,全队都在紧张备考。逯纬锴表示:“明显感觉整个队更紧密了。有共同的目标,不论哪个人掉队,大家都会‘拉一把’‘扶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