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付强:毕业后,我成为科大教员
发布日期:2020-07-16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顾莹整理 访问量: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土生土长的湖南长沙人。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那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命运,包括我。那年我刚上高一。

上初中时,我曾考虑过未来的路。当时城市里的年轻人毕业后要去农村插队,我下面有一个妹妹,比我小一岁,根据政策,父母身边只能留一个孩子。父亲很早就跟我说:“你是老大,又是男孩,下乡插队肯定是你去。”其实农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那时候上课时间比较少,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我们去农村或者工厂干活。

我曾在校办工厂做过中药丸的包装盒,还曾打磨过纽扣的毛边。长沙周边的农场我也常去。我们那时就十来岁,自己背着背包,装着生活用品,排长队,行路三、四个小时到农场,一住就是个把月。拔草、锄地、放鸭子……在我年少时的记忆里,这些事虽苦,但还蛮有意思。

我已经做好了高中毕业后就去广阔天地里作为的准备,恢复高考的消息突然传来。我父母都是湖南省医药器材公司的职工,这件事给他们单位带来的震荡是,好多年轻人复习备考,跃跃欲试。从父母的言谈中,我感受到了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改变命运的期盼。我觉得,时代对我们这批年轻人很眷顾,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然而,我当时所处的学习环境并不是很好。我就读的学校是跟我们一起成长起来的,我上小学时,学校叫“长征小学”,老师们教我们小学课本里的知识。等我们上初中了,学校就开设了初中部,更名为“长征中学”,老师还是原来那批,教的内容跟学生们一起摸索。老师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引领示范,以及对学生行为举止的教化。我的成绩在年级是名列前茅的,我有了新的目标,要考大学,所以,我想转学去一中,那里的教学条件相对好一些。班主任老师得知后,专门找我谈话:“你不要走,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指导你学习。”看到老师这般真诚,我不忍心,就留了下来。

1978年高考,老师鼓励上高一的我提前参加。想着可以见识一下,我就报名了。当年考场上一位大龄考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考试全部结束的那天,这名考生提交考卷后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一首诗,我至今清晰记得前两句:“常将自比养由基,对阵方疑本领低……”那是深感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之后的失落。那年高考, 我刚过录取线,考虑到无法去理想的学校,我放弃填报志愿。1979年高考,我考出了总分363分的好成绩,是全校第一名,物理单科满分。当年的分数线是290分。

报志愿那天,班主任老师请来一位大学教授指导大家,是同班同学的父亲,名叫汪漱玉。汪教授来自国防科大,我虽然是长沙人,当时对国防科大却了解不多。看到我的成绩,汪教授对我说:“你就报考我们国防科大吧!”汪教授如数家珍般地为我介绍了国防科大的前身和历史,告诉我这是一所实力雄厚的学校,在国内属于一流。想到光荣的哈军工,想到可以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做贡献,我心潮澎湃,当天,郑重地在志愿表上填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回到家后,亲朋好友得知我的决定,有人当头就给我浇了一瓢凉水:“报考国防科大,毕业之后很可能会分配到山沟沟里。”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件好事,分到山沟沟里更好,那我就可以心无旁骛搞科研了!

回首当年,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自豪。我庆幸与科大结缘,我很感谢汪漱玉教授,在重要的人生关口遇到他,何其幸运。

入学之后,我真正体会到了学校的实力。那时,学校的硬件条件一般,甚至可以说简陋。但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教物理的邓飞帆、教数学的孙本旺……让我觉得上课真是一种享受,艰涩难懂的知识点可以让老师讲得如此有趣。

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城市居多,北京的、上海的……大家你追我赶比学习,每天晚上教室里灯火通明。在科大,我体会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我们中学时学的物理,讲的是拖拉机的原理、水泵的原理,跟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真正的物理原理涉及的很少。到了大学阶段,我曾一度觉得很吃力,唯有拼命地追赶,把当年落下的知识一点一点追回来。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我是奋力追赶的青年,如今已成为精确制导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我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教鞭,走上讲台,为一茬又一茬的学员传道授业解惑。有感于年轻时失去太多的宝贵时间,每一次面对学员时我都会告诉他们要珍惜大好年华。从去年开始,我为刚入学的本科新学员开设了一门新生研讨课《精确制导技术背后的学科奥秘》。课上,不仅为他们讲武器,还会为他们分析大学四年培养方案、各学科专业与先进武器之间的关系。我希望新同学的四年就像我搞精确制导一样,每一步都清晰,每一步都精确,不蹉跎光阴,不浪费资源。

得益于当年的高考,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成为培育国防科技事业接班人的军校教员。我热爱这个职业,也会守好这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