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一等功臣王万本之子王竑凯:曾经,我的父亲冒着炮火……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 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方娇 访问量:

  

“爸爸,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麻栗坡。”

“那里有什么啊?好看吗?”

——“那是祖国美丽的南疆,是我与战友为之浴血奋战的地方。”

11.jpg

在国防科大国际关系学院英烈子女班大一学员王竑凯的记忆里,小时候,他的父亲时常站在中国地图前,望着一个地名伫立许久。在识字不多的年纪,那个地名——麻栗坡,便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事隔经年,地图上虽然已经找不到“麻栗坡”这三个字,但时间无法冲淡他对父辈故事的了解,模糊不了他脑海中父辈那段炮火连天的战场历程。此刻,已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的他,正追寻父辈的初心,定位自己的军旅坐标。

12.jpg

王竑凯 

1979年,边境自卫防御作战打响,随后军事对抗不断,我军在边境就敌军的骚扰和侵略展开了殊死搏斗和坚决斗争。战斗中,王竑凯的父亲王万本坚守在被誉为“八十年代上甘岭”的“1379高地”,带领炮兵观察所的战士,以“猛、准、狠”的炮火,有力地支撑了步兵对敌进攻。战后,他所在观察所被授予“模范观察所”荣誉称号,他本人荣立一等功。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翻看我爸的证书,抚摸他的勋章。”好似手中的物件能够带着自己穿越时空,踏上那片殷红如血的南疆土地,王竑凯不厌其烦地翻着、看着,在父亲一遍遍地讲述中,走进父辈一腔热血诠释保卫家国,誓死捍卫南疆领土不受侵略的铮铮誓言。

13.jpg

王万本 

35年前,王万本还只是个刚成年的小伙子。当年,他光荣参军,成为步兵第八十师240团二炮连的一名炮兵。1986年底,已成长为指挥班班长的他跟随所在部队奔赴南疆,挺进边境自卫防御作战最前沿,驻扎在八里河东山的炮兵观察所。这里中间隔着盘龙江和从麻栗坡县船头通向当地河江地区的战略公路。因为地势高耸,沟深谷险,草深林密,道路稀少,军事攻防和后勤保障均十分困难,驻守在这里,官兵时常面临敌军的炮火轰炸和反扑袭击。

那天入夜,山林静谧,结束一天战斗的王万本和战友早已疲惫不堪。而此时,危险却在悄然逼近。“轰!”枪炮声划破夜空,与王万本朝夕相处的两名战士应声倒下。前一分钟还与自己默默坚守,后一分钟却是生死永别。看着倒在血泊中的身躯,王万本悲痛万分,但他来不及安顿故去的兄弟,立即带领战士投入战斗,对敌进行火力压制,成功将其击退。

在前线,王万本和战友就是这样在敌人不分昼夜的偷袭下,用热血青春坚守阵地。一年半的时间,他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血与火的残酷考验,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侦查目标、提供数据、瞄准诸元……犹如为火炮配上犀利的“眼睛”,王万本指挥发射的966发炮弹,无一失误,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观察所的作战任务。

走下战场,抖落身上的硝烟,这次次生死瞬间湮没在岁月中,再从王万本口中说出,多了些从容淡定,但对幼时的王竑凯来说,却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英雄壮歌。在这位“00”后心中,英雄,不是好莱坞电影中拯救世界肌肉爆炸的超级大兵,而是千千万万如父亲这般筑起“钢铁长城”的中国军人。今年高考,带着追寻父辈曾经的荣耀,王竑凯决心报考军校,踏入与父亲步调一致的方阵。

14.jpg 

满怀壮志豪情,来到科大求学的王竑凯却被现实泼了一瓢瓢“冷水”:因为体型偏胖,第一次跑3公里,他气喘吁吁跑了个16分钟不及格,在全队排名倒数第二;第一次拉单杠,别的同学拉上了好几个,他抓着单杠硬是半天上不去……

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倔强的王竑凯选择迎难而上。他每天抓紧体能训练时间增腰力、强臂力、蓄耐力,不知从杠上掉下多少回,在田径场上挥洒了多少汗水。高强度的训练也曾让少年叫苦不已,可每每如山的困难袭来,眼前总会浮现父亲在战壕里指挥炮弹发射、在枪林弹雨中进行敌后渗透、在炮火中护送电话兵抢修电线的一幕幕。

一位作家曾写下:“士兵的力量不仅仅在他自己身上……还在于他生长的古老土地上,在于他从祖辈继承下来的多年形成的历史之中。”

“我爸18岁当兵,20岁上战场,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绿色青春交织着的热血与激情,有着子承父业的“红色血脉”传承。王竑凯清楚,要想取得好成绩,要想追上父亲的脚步,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下定决心,全力冲刺。就这样,在反复锤炼之下,曾经的“小胖墩”体重不仅掉了十多斤,3公里跑起来健步如飞,单杠上也灵活了不少。

15.jpg 

如今,学习成绩优异的王竑凯正铆足了劲儿,恶补自己在体能上的欠缺,“向5公里冲击”是他定下的“小目标”,他要成为学业、体能双开花的专业最强者。带着男儿的几分血性,戎装在身的他,扛起父辈的旗帜,在科大挑战自我、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