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他说:“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发布日期:2021-03-16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高小林 访问量:

今天是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大将逝世60周年纪念日。他是“黄埔三杰”之一,也是常胜将军;他是开国大将,更是哈军工的创办者;他站在现代战争的高度,高瞻远瞩地瞄准了军事科学的尖端技术,一上手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专科)、导弹工程系。他为发展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直到逝世……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老院长陈赓与哈军工的故事……

“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1952年7月8日,毛泽东主席任命陈赓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3年院长陈赓大将创建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临危受命、勇挑重担,而摆在他面前的情况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办学经验,四无教材和设备。困难吓不倒陈赓,他对工作人员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够从无到有。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陈赓带领全院干部战士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仅用一年时间,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他站在现代战争的高度,高瞻远瞩地瞄准了军事科学的尖端技术,一上手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专科)、导弹工程系。

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我旁的本领没有,但有支持你们搞科学技术的本领。”

在毛主席、周总理全力支持下,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请来大批优秀教授和专家学者。为快速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先后分别请任新民、岳劼毅、马明德、周祖同教授等吃午饭,请教探讨火箭导弹技术,凝集凝聚中坚力量,大干快上。

陈赓大将对刚到学院的老教师说:“我旁的本领没有,但有支持你们搞科学技术的本领。为了科学技术,我不顾一切支持你们。凡是同志们要在科学技术上做什么,我都积极支持。”

1958年3月,哈军工第一期学员毕业,病榻上的陈赓写信祝贺,他说:“处在今天的原子、火箭时代,我们就有可能,而且必须积极地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成就,以加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 陈赓大将对开展国防科研工作的急迫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国防尖端人才,其中部分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及航天事业的创始骨干。

“有,我们就马上干吧!”

1955年上半年,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撰写完成了“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的上报稿。1955年11月由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转呈中央军委,这个报告是中国科技人员第一次正式向中央提出的报告:建议我国应当重视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

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元帅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的建议,拉开了中国发展导弹的序幕。

左起: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梁守槃、任新民、庄逢甘

1955年11月25日,陈赓从北京急飞哈尔滨,晚上在军工学院“大和旅馆顿河餐厅”会见宴请了钱学森博士,席间陈赓迫不及待地向钱学森提出了他思谋已久的问题:“钱先生,您看,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导弹?”

钱学森双眼炯炯,望着陈赓,不假思索脱口而答:“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陈赓闻听,眉峰一扬,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高声说道:“好!我就等你这一句话了!有,我们就马上干吧!”

这个军事工程学院不平静的夜晚,陈赓大将和钱学森博士亲手点燃中国导弹的起飞之火,两位中国导弹航天的奠基人走到了一起,孕育着中国导弹的起飞,开拓着中国航天的辉煌。

“告诉保健局,就说我活着回来了”

为了快速发展导弹、航天事业,对处在军事高科技之冠的导弹技术,陈赓总是紧盯不放。1956年6月,陈赓在军事工程学院亲自筹备创建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专业(专科),任命空军少将唐铎任主任、高天炎任政委。在殚精竭虑创建导弹工程系的同时,陈赓也在为国家“两弹”试验问题操心。

核试验马兰基地,陈赓把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调来当司令员,把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系主任唐凯(开国少将)推荐给担负这一重大任务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唐凯启程急赴北京,与陈士榘等人一起到了万里之外的戈壁滩,冒着滚滚黄沙,勘察新疆罗布泊地区。从此,出任工程兵特种工程设计院院长兼政委的唐凯,是“军事工程学院”参加“两弹”上天任务的第一人。

1959年11月,陈赓大将给中央军委的《关于调整军事工程学院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重要创新思想,这是我国实施“两弹一星”宏伟事业初期不断推进新兴学科建设,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尖端技术的研发、教育和推进“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举措。使军事工程学院集中力量全力办好“两弹一星”高精尖国防技术专业的(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原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工程系,将培养目标由培养维护修理的军事技术干部改为培养研究与设计的军事工程技术工程师、设计师,在办学中逐步形成了尖端优势学科方向和突出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研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两弹一星”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六千多名高精尖国防技术专业的工程师、设计师,成为“两弹一星”的人才库。

1960年10月17日这天一早,陈赓夫人傅涯同时接到军委办公厅和保健部门两个电话,都要傅涯劝阻陈赓别到试车的地方去。陈赓哪里肯听,坚持去了。病中的陈赓驱车30多公里到北京南郊亲临国产1059型地地导弹地面试车现场,坚持陪同聂荣臻元帅观看国产1059型地地导弹液体发动机地面试车。试车結果性能、数据完全符合技术条件要求,试车成功。

陈赓回家后虽疲惫不堪,一进门他就大声嚷嚷:“傅涯,告诉保健局,就说我活着回来了!”其实,那天陈赓一脸疲惫,脸色都白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病很严重,胸口常痛。每逢胸口痛的时候,他就一面工作,一面不停地用手摸着胸部。日子长了,衬衣都被他摸破了一大片。陈赓不顾自己在重病中的身体坚持前往,为亲手创建中国的导弹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心脏多次梗塞变形,不幸在上海逝世,年仅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