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三十年,他从铁血战士到抗干扰专家……
发布日期:2021-01-13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严芷菱 访问量:

“记者同志,我只是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坚持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而已,没有什么成就,采访我,可真是为难你们了。”在第六十三研究所初见李永贵,这是他说的最多的话。操着一口略带江淮口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颇为淡然。很难把他与那个战士出身、在部队摸爬滚打多年,以“一切为练兵备战提供战术技术支持”为信条的热血刚烈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80年代:满腔热血为备战

1985年,李永贵刚刚参加工作,学习通信抗干扰技术便是上级布置给他的第一道任务。当时的李永贵二十出头、满腔热血,一心想投身于军队建设,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能否一展他的抱负,李永贵心里也是打了个问号。

“俗话说:‘打仗靠通信,通信靠无线。’在激烈的战场对抗过程中,占领了通信传输系统的主动权,这场战争也就赢了一半。”领导一眼看出他的顾虑,向他解释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果无线通信装备不具备抗干扰能力,作战指挥、武器控制都会失灵,再先进的通信武器装备都将成为摆设。现在,我军的抗干扰手段还比较单一,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人才。”听到这里,李永贵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工作,投身到了军事通信抗干扰领域的研究中。

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深入,李永贵发现了我军抗干扰技术的致命弱点:太过单一!敌方干扰技术在不断精进、向多样化、动态化方向发展,而我军的抗干扰手段却像一套招式固定的军体拳,只能按照刻板的套路去执行程序,无法见招拆招。

双方的悬殊差距让李永贵感受到了科研行动的刻不容缓,此后,在以63所姚院士为带头人的团队里,李永贵一直从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装备研制、作战应用等工作,到今天,已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岁月。

90年代:十年功成磨心性

李永贵深刻认识到:要想在战争中占领高地,通信方必须及时掌握敌方干扰的方法,化静态单一的抗干扰形式为可以根据战场环境随机应变的动态抗干扰手段。李永贵及其团队当机立断,确立了基本的研究方向,迅速投入了动态抗干扰技术的实践中。

见证一项技术的从无到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对技术的攻关,也是内心的修行。在一次次与失败的反复抗争中,也锤炼了李永贵的心性:“光有热情不够,科研道路难走,更要有孤注一掷的决心。”

1997年9月7号,直到现在,李永贵都可以第一时间、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个日期。当时,整个团队已经在重庆呆了两个多月,野外实验已不下几十次,但是,他们所研制的抗干扰装备一直无法完全抵抗野外动态、零散的干扰。

“不瞒你说,有时候真会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李永贵陷入回忆,“当时好多个夜晚加班从实验室回来,睁着眼睛就到了第二天天亮,愁得是睡也睡不着。”那天已将近凌晨一点,团队更新了一版方案,想深夜上山顶,再做一次实验。当时的条件不比现在,山路陡峭,有的地方连路灯都没有,大家都劝阻李永贵,建议他们不要上山,但李永贵心一横:今晚一定要见到个底!一行人到达了山顶的实验室。当他们把完善的版本接上机器一试,“唰-----地一下,非常精彩!”李永贵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之前存在的劈里啪啦的干扰,瞬间像一面镜子一样光滑干净。”

十年功成,这一刻,宣布了动态抗干扰技术的可行性,使我军的武器装备在与敌对抗的过程中多了一份筹码。下山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那天晚上,李永贵也没睡着,但这次他是怀揣着苦尽甘来的心情,兴奋地合不上眼。


21世纪:百尺竿头仍攀登

将此装备进一步完善后,团队研制出的具有动态抗干扰能力的自适应调频接力机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实现了李永贵多年以来的心愿。而到了参与评奖的时候,李永贵却十分谦虚:“这就是我分内的工作,只要我的成果不被束之高阁,能够提高我军战斗力,我就觉得非常满足了。”还是同事最后帮他把资料整理好提交了上去。最终,该项科研成果也相继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抗干扰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李永贵团队也提出了更加先进的想法——人工智能抗干扰。有望在实时感知干扰手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对敌方行动、战略意图的预测,在实战中迅速抢占先机、夺得优势。

如今的研究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前方道阻且长,李永贵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他开始对一件事较真起来——通信抗干扰技术和战术人才的培养。组织全军抗干扰通信培训班、在军职教育平台推出微课,一份时间恨不得掰成两份用:“这个领域专业人才太少,发展太快,一切都是日新月异,我一定要在剩下的这几年时间尽我所能,多多培养、支持年轻人,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为赢得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战争提供基本的战斗力支撑!”

短评

瞄准“制胜”靶标砥砺前行

第六十三研究所所长杨俊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李永贵研究员和他的团队,用打仗指向牵引科研、用实战标准检验成果,以三十年的默默耕耘,把“无形电波”铸成“信息神盾”,在平凡中创造非凡。默默耕耘的背后,是他们忠心为国的初心使命,差距让其看到责任、忧思激其迎难奋起;默默耕耘的背后,是他们科技报国的崇高追求,拼将睿智铸国器、越是难险越向前;默默耕耘的背后,是他们以身许国的博大情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平淡之心、高昂之志,在强军大潮中扬帆远航!

生而平凡,因你不凡!李永贵研究员及其团队,集中展现了军队广大科技干部投身强军实践的时代风采,不断激励我们牢记主席训词训令,推动战训深度耦合,为制胜打赢插上科技翅膀,在强军兴国伟大征程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