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我军大型兵棋系统的缔造者、国防科大优秀校友胡晓峰:棋局博弈兵马战犹酣
发布日期:2020-10-26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方娇 兆文 图片:受访者本人提供 部分来自网络 访问量:

f686235b309c4e5cb37656cfa9bcce23.jpg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国防科大创建系统工程专业时招收的首批本科学员。

他,是在国防科大求学、工作、生活了20年的老兵,是军内外同行口碑中的佼佼者。

他,是习主席在八一前夕亲自签署记功通令的对象,是为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是大型兵棋系统的缔造者,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胡晓峰。

846385dfaefc48c298b14febcb96ebce.png

萌于沃土者,必茂于原野。在战争实验室中指挥着“千军万马”的胡晓峰,军龄已过40余载。也许是一种巧合,前20年,他在国防科大求学、任教,成长为军内外多媒体信息系统同行口碑中的佼佼者;后20余年,他在国防大学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开创了我军战争模拟的新局面。

细数胡晓峰的时光轨迹,仿佛有一段特殊的密码,贯穿在他人生的各个历程。记者试着走近这名科大老兵,去探寻这段时光密码。


科大20年:有些答案在开局早已写下

一子落下战鼓声声急,棋局博弈兵马战犹酣。

北京,红山脚下,国防大学兵棋演习大楼内,一位年过花甲的将军一如往常开始了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把千军万马浓缩于战场棋盘上,把陆海空天熔铸于方寸间,用信息之光驱散战争迷雾,用智慧方程破译打赢密码。对弈棋局上,他推演出的不仅是胜负输赢,还有正义与和平。

而在胡晓峰的人生棋局里,有些答案在开局早已写下。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军人。上中学的时候,我又想做一名科学家。上大学后,我才决定做一名老师。”对胡晓峰而言,他这一生极为幸运,曾经的三个梦想,在国防科大,都一起实现了,母校于他而言,是梦想的起航,科研的起点。

1974年初,在毛主席号召用知识“改天换地”的时代,刚刚中学毕业的胡晓峰上山下乡成了知青。两年多后,循着知青回城的潮流,他又来到工厂成了学徒工。但不管干啥,他都有一股拼劲儿,他的师傅总说:“这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a8fc3d6f279d4f72a70edfab5dad2fa5.jpg

上山下乡时的胡晓峰(第二排左起第三个)

1977年,那个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的冬天,胡晓峰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考试中的一员。因为父亲是名老革命,对部队和“哈军工”有着深厚的感情,受此影响的胡晓峰在自己的第一志愿上填写了“长沙工学院”。

尽管已经荒废学业多年,但胡晓峰仍以高分考进了长沙工学院,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又因数学几近满分的成绩,成为当年学院为数不多,培养师资以毕业留校任教数理班的一名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但在1979年,胡晓峰正好赶上一件大事儿,这件事儿改变了他的求学轨迹,也为他指明了自己一生的科研学术方向。

27e93dd835f24721b149c09bbc950bdc.jpg

在国防科大工作期间的胡晓峰(左起第三个)

“当时,钱学森院士在全国推广系统工程,国防科大就是他的重要试验田。可以说系统工程实际上是我们中国人开创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科学领域。”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学了两年数学后,胡晓峰转改专业,幸运地成为钱学森所创立的国防科大系统工程专业全国首批招生的30名本科学员之一。

“那个时候,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孙本旺、汪浩、吴国平、方舵等一批名声在外的名师大家。钱学森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们上课,但他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通过其他领导和老师传给了我们,对我的影响尤其深刻,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说起求学经历,胡晓峰兴奋不已,老教授上课时的严格、严谨、细致,极大地影响着他和同学,“我一生中最低的分数就是科大入学摸底考试,有一门课居然考了46分,当时都快哭了。在那之后,我发愤图强,把精力都放在学业上。尤其是转学系统工程后,等于学了两个专业,而努力也换来了毕业时,总成绩跑到班级前列的结果。”

c123213aff4d4ac9b42bc6f9e7bddf4f.jpg

毕业答辩时的胡晓峰

回想起科大的时光,胡晓峰总是满怀深情。而在记者眼中,这份深情不仅是毕业学子对母校的眷念,不仅是曾经的教员对老单位的回忆,更是一位“攀登者”行至高峰后对来路的深情回望。

无论是钱学森远见卓识创建系统工程系,还是孙本旺、汪浩、吴国平、方舵等老教授的躬身示范,亦或是实验室里经久不息的灯光……这些过往的时光里,共同蕴含着一种精神,科大人的目光,总是聚焦国家和军队需要;科大人的脚步,总是奔波在强军兴国征程。也正是这种精神特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移默化影响着胡晓峰,让他萌于沃土、茂于原野。


国大20年:深厚积淀下的必然盛开

大屏幕上,海陆空联合作战,沉着迎击来犯之敌;计算机上,各要素实时显现,兵力调动紧张有序……轻触屏幕,战场一览无余;指尖游弋,指挥千军万马。数百名指挥员编组红蓝绿三方,依托网上共享态势图,搏杀在虚拟战场。

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作为兵棋系统总设计师的胡晓峰,总会目不转睛地观察态势,他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战争”中总结,改进兵棋推演。

f269d69ad4af46ec99c5badca3366b29.jpg

胡晓峰在兵棋演习现场

胡晓峰的军旅人生注定与兵棋系统结缘——他亲手组建兵棋系统团队,见证了我国首个大型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研发的每个环节,而他的人生轨迹也和该系统一样,都经历了从零开始的历程。

1981年底,胡晓峰在科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1986年,他在读研究生期间被学校派出做访问学者,学习人工智能。回国后,他开始转到多媒体系统领域研究,思想前瞻的他,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闯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从1987年到1997年,胡晓峰在这10年的时光里,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研究,带领团队相继又做了野战微机网络、多媒体超文本系统、超媒体数据库、军事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解决了军队急需的同时,技术上也走到了国内的前列。凭借不懈努力,他在军内外信息系统工程界已经名声在外。

微信图片_20201026082525.jpg

胡晓峰介绍和演示他研制的多媒体超文本系统的科研成果

1997年,就在胡晓峰的事业如鱼得水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一纸调令:从国防科大调任国防大学。那一年,胡晓峰刚满40岁,都说四十不惑,可是这个向来敢为人先的山东汉子此时却倍感困惑了,因为这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的学术专长,放弃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放弃稳妥的发展前景,一切都得从头来,别说对胡晓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但科大多年培养,给了胡晓峰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他欣然接受调令,重新组建团队,展开了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的研发。在科大学习和积累的系统工程理念,也就是在那时开始,被他体现到了战争模拟系统的研发中。

战争模拟系统是世界六大仿真难题之一,当时全军训练模拟系统建设刚刚起步,任务难度可想而知。但每每遇到困难,他都会想起在科大求学时,带他走向科研之路的研究生导师史永焕教授的那句话:“再坚持一会儿,坚持总会成功!”这句话激励着他始终奔走在强军路上。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到什么地方,就是循着黑暗隧道的那点光亮不断前行、前行。”在胡晓峰看来,这条漆黑的小路恰如一个研究课题在刚起步时,那种暗无天日的状态。

达尔文似曾说过:“数学家就像身在一间黑屋里的盲人,努力想看清一只黑猫,而那只黑猫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他说的没错!无尽的黑暗,就像霍比特人比尔博误入咕噜的洞穴一样,但胡晓峰凭借心中的光亮,带领全军训练模拟团队以及国防大学兵棋系统团队,连续取得累累硕果:先后完成了战略、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大型战略战役兵棋演习系统等多个战争模拟系统,构建起了战争模拟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体系,科研成果一度出现“井喷”式爆发,获得了多项国家大奖,而胡晓峰都是第一完成人。


今后20年乃至更久:为国家和军队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人

“我现在的任务就是,把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一程不行送两程。”胡晓峰爽朗的笑声背后,是他已经两次推迟退休,超期服役超过三年的时光。

从最初不到10人的技术攻关小组,到中期近百人的研发协作,再到与校内外数十家几百名科研人员组队前行,胡晓峰在组建团队上可谓花费了多年心血,“从刚到国防大学开始,我就一直在为团队物色人才,为的就是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

c6a9dd44ac06419e9eb56e4df274b247.jpg

胡晓峰在授课

在国防大学,胡晓峰以爱才、惜才闻名,至今流传着他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一个个故事。

当年,获悉国防大学将组建作战模拟团队的消息,吴琳正在海军一所军校读书。他给胡晓峰写了一封长长的“毛遂自荐”信。

胡晓峰决定给吴琳一个面试机会,这是专门为一个人进行的面试。也正是这次面试,让吴琳叩开了国防大学作战模拟团队的大门。

吴琳也不负众望,于“四两拨千斤”之间将一个被认定需要10个人、3个月才能完成的项目,他一个人、半个月就完成了。

30岁刚出头时,吴琳就被评为国防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并成功问鼎“中国青年科技奖”等重要奖项。

“我最欣赏他们敢于向学术权威和惯例挑战、从不向困难低头的那股劲儿。”眼看着一大批青年科研工作者从“毛头小子”成长为顶梁柱,胡晓峰由衷地感到欣慰。如今,在逐渐卸去所有行政和学术领导职务后,胡晓峰还主动给他的学生做起科研助手。

通过“以老带新、以导师带学生、以专家带外行”,胡晓峰带领兵棋系统团队锻造出一支坚强的“棋兵方阵”:“70后”“80后”早已挑大梁,“90后”也开始崭露头角。

兵棋团队顺利完成代际传承。2020年7月,胡晓峰指导的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最后一名博士后出站。与此同时,他任顾问的新一代“兵棋系统2.0”也呼之欲出。如今,担任兵棋系统二期工程总设计师的司光亚,正是胡晓峰从国防科大带到国防大学的博士生,现在已经成长为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的少将副院长。

f58735c6581b47779293173a74b24aaa.jpg

军职在线上胡晓峰的授课内容

与此同时,胡晓峰利用乘车、散步等“边角料时间”,亲自将自己所著——《战争科学论》录制成103讲的音频课,并上传到军事职业在线教育平台。截至目前,他的《战争科学论》音频课的累计播放量高达几千万次,全军有40多万人点击学习,一举打破军事职业在线教育的历史纪录。

去年,他带着这本书去看望了史永焕教授,在书的扉页上,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感谢您引导我走上科研之路”。

事实上,当我们把时光的镜头拉得再高再远一些,就不难发现,胡晓峰的故事,也是大多数国防科大人的故事,他们总是目光坚定,他们总是讷言敏行,他们总是朝着强军兴国事业不懈奔跑,这就是时光历程中透射出的强军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