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我们是在朝鲜结的婚”
发布日期:2020-10-23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席方丹 访问量:

250bfbbdd4624858ae545c3b2c71b068.jpg

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场上收获的爱情让人刻骨铭心。异国他乡的初次相识,处长当证婚人、科长当司仪的特殊婚礼。岁月钩沉、往事浮现,一场跨越流年的对话开启……

d200a9dc42be46698d2e5e9fb7ac3047.jpg

王雪林,1928年生,国防科大原组织部副部长,抗美援朝期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机要处秘书,荣立三等功。朱章艳,1931年生,王雪林的夫人,抗美援朝期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机要处译电员。

f2f3738dcc6648c5b8df6f88816c3390.jpg

“我们是在朝鲜结的婚。”一见到记者,朱章艳就打开了话匣子。

1951年,在江苏省省立女子师范就读的朱章艳被选调到青干校,适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全国,虽只知道是“革命去了”,但朱章艳已经热血沸腾。

在张家口,军训后学业务,“中央机要局派老师来教,主要是记密电码。”朱章艳清楚记得,和战友入朝的时候,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分到机要处的她成为了一名译电员。

两年后,朱章艳有机会轮换,但她志愿选择留下。此时的朱章艳不会想到,她的这一决定,成就了一段近70年的爱情。

e67daa3454b9419d93311d81f49a4377.jpg

王雪林朱章艳夫妇年轻时合影

1953年1月,迎着漫天大雪,坐着大卡车,王雪林“雄赳赳气昂昂”入朝了。那天,敌军的轰炸机一直在上空盘旋,“风雪太大,他们看不见我们,只能干瞪眼。”王雪林语气中透着自豪。

为了入朝,在中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工作的王雪林可没少下功夫。眼见全国都在支援前线,工厂农村加班加点,王雪林坐不住了,他主动写报告,自愿报名参战。第一次没答复,第二次接着写,终于在部队轮换的时候,愿望实现了。他跟着大部队来到香枫山,担任机要处秘书。

“我们相识在一个山头下。” 王雪林朱章艳就这样命运般相逢了,但“战争的时候没想过谈恋爱这事”。虽然二人都隶属后勤司令部,负责机要工作,没有直接参加前线作战,但保密战场的战斗同样激烈。

作为首长的“耳目”,朱章艳白天黑夜工作在香枫山的洞子里,翻译每日前线电报,传导指挥作战命令。“敌军飞机每天来轰炸,防空枪到处响,但我们根本没空理会这些。”战事吃紧的时候,三天一个夜班,睡觉时间极少。有一次,美军炸了安东电厂,山洞里没电,只能点3根蜡烛工作,因为缺氧,烛光一直晃,朱章艳受此影响,“眼睛一直不太好。”

最危险的时候是夜里送电报的时候,“山上有特务,送报要背着枪,装电报的包要上锁。”没有手电,只能点蜡烛前进,有一次出任务,“竟走到人家的房顶上去了。”

除了任务艰巨,艰苦的环境也令他们印象深刻。王雪林和朱章艳都是南方人,朝鲜天寒地冻,住在地窝子里,不烧炕,和战友抱成团,军大衣一盖,也不觉得苦,王雪林回忆道:“年轻,而且当时只有坚决完成任务、保家卫国的激情。”唯一难受的是,没有青菜吃,因为老吃罐头,搭配萝卜和土豆,朱章艳一度还得过夜盲症。

d8cabb61df084076a9e50dc0c21a49f8.png

王雪林和战友住在香枫山的地窝子里

1953年7月,因为《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两人的交集多了起来。

停战后,部队组织文化教育,朱章艳负责讲数学课,王雪林只要有空就会去听。朱章艳“笑话”老伴儿:“他文化程度不算高,是假装去听课。”当时,后勤司令部负责6个分部,王雪林经常往各个分部跑,回来就请朱章艳给他补课,接触多了,自然生了情愫。

1954年8月关系确定下来后,两人没想过这么早结婚,但朱章艳1955年调回哈尔滨志愿军速成中学当教员,俩人面临“异国恋”。1955年3月的一天晚上,“处长当证婚人、科长当司仪”,找来随处可见的苹果,凑齐一些糖,两人结成了革命伴侣。

王雪林笑称自己“是新兵又是老兵”,1953年才入朝参战,是抗美援朝战场的新兵,战争结束后,王雪林留在朝鲜支援战后建设,1958年才随队撤离,在朝鲜呆了5年多,算是老兵。

从朝鲜回国后,王雪林没了消息,朱章艳只知道信是从兰州寄过来的,但王雪林具体去了哪,在干什么,统统不清楚。

“后来才知道,略做休整后,他去了0029部队,我们叫二十基地。”1959年,朱章艳调到河北邢台的子弟学校,给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又当老师又当妈,两个人分开了9年,直到1964年,朱章艳才带着孩子,和王雪林在大西北团聚。

1978年,国防科大重归军队序列,急需大批现役军人,1980年,王雪林从基地来到科大。问及参战经历对之后工作的影响,王雪林说:“在艰苦地区锻炼过,遇事就不怕吃苦。”

984f0d6ae01349879b1109a369d0a5fa.jpg

王雪林朱章艳一家五口早年合影

朱章艳没有随王雪林一起到长沙,直到1982年,安顿好工作和孩子后,这一家人才再一次聚齐了,“此后,根就在这里了。”

“这是大儿子,叫朝枫,因为我们是在朝鲜香枫山结的婚,他是在丹东志愿军总医院出生的,今年都65岁了,一晃这么多年,真是没想到。”翻开两本老相册,朱章艳为我们一一介绍,家人、战友、战场、战事,时光流转,一切却仍清晰可见。

王雪林朱章艳喜欢旅游,退休后,每年都出去,要说特别的地方,就是“到哪都去干休所、疗养院”,“好多战友都不在了,能走动的时候,就想去看望看望他们。” 近几年,老两口越发不敢给老战友打电话了,怕有不好的消息。

采访最后,笔者问王雪林有什么想对后辈说的话,他微微笑了笑:“如今的年轻人比我们强多了,我们老了,未来是你们的,要时刻记着,肩上有担当,心中有责任。希望科大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