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编队突防、协同侦察......国防科大自主研发的无人蜂群在这场演习中很“忙”
发布日期:2021-08-31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张丽琪 王亚静 曾君 访问量:

巍巍贺兰,铁甲列阵。茫茫戈壁,塞上点兵。近日,“西部·联合-2021”演习在举世瞩目中成功落下帷幕。这次演习,无人机很“忙”:侦察监视目标、锁定关键目标、集群突防破袭、评估部队集结和伪装效果……

看得见的战场硝烟滚滚,看不见的战场电波川流。无人机攻防嵌入战场环境,离不开我校智能科学学院无人系统创新团队。他们自主研发的固定翼/复合翼异构无人蜂群,在演习中完成了编队突防、协同区域侦察、并行感知与目标锁定、无人机/无人车协同侦控打评等演练任务,运用蜂群侦察和突击等新质作战样式,为指挥员提供了充足的战场态势信息。

7月31日,第一批参演人员携带装备乘坐专机抵达演习现场;同时,为了尽可能避免途中受到疫情影响,第二批参演人员乘坐大巴,历时30多小时,横跨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和宁夏五省,于8月1日晚赶到任务地点会合。从湘江之滨到贺兰山阙,从受领任务到携带装备开始试验,整个团队只用了三天时间。

三天前,团队接到上级下达任务,要求8月12日在演习场上完成指定任务。时间之短、任务之重,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是一想到能够在实战演练场验证科研成果,团队每位成员都十分激动,纷纷立下军令状:“保证圆满完成任务!”虽正值夏休期间,但他们克服各种实际困难,快速集结并投入各项参演准备工作中。

接到任务当天,副研究员喻煌超带领平台组立即奔赴长沙某机场,开始为期三天的无人机平台和地面站等恢复性试验。每天6点出发,10点返回,小组齐心协力、不畏艰辛,赶在赴青铜峡基地前完成了所有无人机和相关装备的检修、调试和试飞。

贺兰山脚,莽莽群山。无人蜂群作战“颠覆传统”、高度智能,是一个集成度极高的复杂系统,对抗环境中极易受到通信、风扰等外界条件的干扰,试验要求高难度大。团队到达演练场后,发现演习现场提供的帐篷区没有水也没有电,演习空域面临和日常试验差别极大的高海拔和大风条件,严峻的气象条件和简陋的试验环境给任务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这支团队的一贯作风,“没有水我们就自己带水,没有电我们就自己发电”。团队将房间的电视机摘下放在会议室的桌子上充当显示器、将扫把杆摘下贴上撕成条状的塑料袋用来测风向……就这样,进驻演练场三天,这支创新团队克服恶劣的气象条件、同实弹射击、排哑弹等其他任务之间的冲突、其它参演飞机训练时空域难以保证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在陌生环境从无到有构建起试验条件,一步步将试验向前推进,在一次次试飞中不断调节试验参数,完善任务流程。

每天5点天没亮就去往演习场地进行设备调试和试验准备,晚上8点后返回驻地,连夜加班到半夜。这是团队在演习期间的作息表,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大家在演习场的晨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也在烈日的烘烤下变了肤色,很多成员都被晒出了‘口罩脸’”。随队出征的无人系统研究所协理员秦鹏感慨道。

经过两周不懈努力,团队圆满完成了演习指挥部下达的蜂群侦察和突击等作战任务,把科研成果成功带进了演兵场,为后续无人蜂群形成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这是异构蜂群系统首次亮相中外联合年度战略演习,团队首次在贴近实战环境中,根据演习指挥部实时命令临机决策执行作战任务,是该学院聚焦备战打仗,以战领研、为战育人的生动体现。学院始终着眼“研为战”的目标导向,紧紧瞄准战场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与资源配置,进行科研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攻关,同时,凝练了智能无人系统重点科研方向,努力引领军事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