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吹响强军号角的先锋力量!
发布日期:2022-09-07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刘自新 通讯员:叶童 张如意 访问量: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从根本上影响着战争形态”“如果我们的气不够多,拥有再多的钢也是不行的”……深夜,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某研究室,传出高分贝的激辩声,几名学员正针对“‘钢多’和‘气多’孰更重要”论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上演。

2017 年,该院“强军号”学员理论学习团队——“强军号”正式组建。五年来,这支以学员为主体的团队坚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勇于亮剑发声,与强军实践同频共振,如同一束光,指引着党的创新理论在学员队落地生根。

启航

在黑暗中摸索荧光

学员余辰伟是“强军号”团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团队的创建比喻成“黑暗中摸索荧光”。一无经验丰富的骨干帮带,二无理论底子傍身,团队组建之初,余辰伟和大多数组员一样,陷入迷茫。反复翻阅资料,却说不出热点;好不容易确定选题,一天却憋不出几个字……从最初气势昂扬,到渐渐偃旗息鼓,学员的表现引起大队领导的注意。与学员沟通后,一系列帮助学员有效开展理论学习研究的举措铺展开来。

没有骨干帮带,队干部亲自上阵;没有理论基础,一起钻研书籍报刊。《习近平论强军兴军》《解放军报》等著作报刊上有他们字斟句酌的痕迹。为了激励更多学员学理论、用理论,学院还在每个学员大队设立理论研究室,方便大家共同研读新鲜出炉的文章,他们还印发专用笔记本,定期评选“理论之星”,为优秀理论骨干印制个人文集……原本“高大上”的理论,逐渐变得“接地气”,越来越多学员自发加入理论学习小组,掀起学习研究热潮。

一系列围绕理论重点和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研究开始陆续“结出硕果”,余辰伟也在强军网“强军时评”栏目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

“灰中火如萤,燎原自此始。”从点点萤火,到燎原热浪,党的创新理论种子在全院生根发芽,还将在一代代科大人的呵护下开花结果。

转变

与强军实践同频共振

“弱国无外交,想要在国际上站起来,我们的拳头首先要硬起来。”一次,马建光教授的专题授课引发学员强烈共鸣。“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课后,深受感染的学员杨润鑫与同学们主动联系马教授,在他的指导下着手开展军事理论学习研究。

不同于政治理论研究,军事理论研究需要有丰富的国际视野与战略眼光,要能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团队成员多为理工科专业背景,历史人文知识储备有限,在国际战略研究方面是“小白”。“要想‘弯道超车’,必须加班补习。”图书馆、办公室、研究室,到处都是学员的“第二课堂”,大课间、晚自习、节假日,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如何让“高大上”的理论知识“接地气”,团队下了一番功夫:教员定期开展“课程考核”,学员根据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撰文;邀请专家教授不定期授课;举办军事知识问答竞赛;组织参观人民日报社、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一针针理论营养强心剂注入团队,学员们大呼过瘾。

如今,团队的身影一直活跃在《解放军报》《国防报》《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上,并将持续运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学习工作。

落地

用理论推动实践

“理论成果一旦对接岗位、融入实践,就会彰显出巨大威力。”学员姚浩广清楚记得自己的建言文章第一次被学院采纳并推广实施时的激动。

“理论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发芽。”在一次理论研讨会中,教导员的话引发了姚浩广的思考。当时,理论研究工作遇到瓶颈,“大家都想来点突破。”如何让课程“战味”浓郁,让活动趣味十足?姚浩广和伙伴很快达成共识:走近学员,倾听心声是关键。

专题研究小组随即成立,开展调查问卷、召开视频会议,一边调研部队基层团组织建设经验做法,一边交流讨论近期所学所思。

新学期伊始,一篇题为《扎实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建设更加坚强的基层团组织》的建言文章摆在了学院政工处的办公桌上。文章发表后,引起学院高度关注,提高基层学员队团建工作被提上日程。他们提出的“互联网+”教育方式被广泛推广,针对“00 后”开展的特色教育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更好发挥基层俱乐部作用效能》《全面提高党支部抓落实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等一系列建言文章先后推出。面对军校学员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困惑,团队结合实际和亲身体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建议,帮助学员坚定信心、轻装上阵,走好军旅之路。

微光所聚,终成星河。如今,越来越多的学员正在加入团队。他们将立足实践,放眼战场,成为那股吹响强军号角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