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解放军报》专版丨一所军校的时代答卷
发布日期:2023-09-05 来源: 解放军报 访问量:

本文刊于9月5日解放军报05版

战鼓雷鸣起,厉兵秣马时。

战车驰骋,铁甲奔流势如狂飙;巨舰犁波,远海大洋鏖战正酣;雄鹰振翅,九霄云上雷霆突击;长剑出鞘,大漠深处惊雷乍响……从早春到初秋,从严冬到酷暑,一支支雄兵劲旅沙场点兵,实战实训的热浪扑面而来;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加钢淬火,换羽高飞走向未来战场。新时代,习主席对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念兹在兹,对练兵备战看得最重、叩问最严……备战打仗始终是统帅忧思关切,人才工作一直是关注重点。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军战略。殷殷期盼,千钧重托。新时代十年,作为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国防科技大学始终站在民族复兴、强军兴军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打赢未来战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助推全军部队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加紧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习主席的“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拷问”。


★  一所军校的时代答卷  ★

■本报记者 张 琳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张少波 张照星

在安徽金寨立夏节起义旧址,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组织学员开展现地教学。张希铭摄

建设打仗院校,培育打仗人才

夜幕沉沉,寂静无声。时针悄无声息地指向零点,陆军某部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一名指挥员带领参谋人员,正认真研究某技术成果的战场建设运用。两个月前,这名指挥员刚刚参加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提升该技术成果的战场应用水平,是制胜未来战场的重要课题,也是他培训期间的研究课题。如何运用高新技术赋能战场,打赢未来高端战争?近年来,越来越多部队指挥员的目光,不断向科技前沿聚焦,在科技强军大潮中勇当先锋作表率。不同时空下的思战研战,有着共同的原点——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班。放在强军事业的全局去思考,这所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如何加速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走进国防科技大学,记者清晰感受到全校上下凝聚成的共识:这是一场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也是这所军校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该校党委深入学习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和重要指示,开展新时代办学思想大讨论,围绕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组织专题议教议训,“培养通晓战争的科技专家和掌握科技的军事专家”的育人定位逐渐清晰,“建设打仗院校,培育打仗人才”的办校思路更加坚定。为战育人,使命在肩。让该校教育训练部训练处处长张鹏感触最深的是,新时代十年,全军部队越来越重视院校培训教育,他们承担的在职培训任务也越来越密集。现代人才学“蓄电池理论”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持续充电,才能持续释放能量。特别是,在职培训教育以岗位任职为指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培养对象是带兵打仗的骨干中坚,在军事教育体系中地位作用十分重要。翻开该校任职培训方案,记者发现,今年他们承担了多项培训教育任务。从2020年开始,学校已密集推出多个特殊人才专项培养计划。这些培训,既有面向部队高级指挥员的科技素养培训,也有面向基层指挥军官的岗位任职培训;既有围绕联合作战开展的任务规划讲授,也有针对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前沿科技讲解。人员类别从将军到士兵,学历层次从研究生到大专……这些培训,直指共同的考场——战场,直指共同的专业——打仗。“以前,我们只注重教知识,就科技讲科技,现在需要我们从高端意义上研究战争、解剖战争,提高参训人员运用科技设计战争、创新战法的意识和能力。”张鹏在培训教育岗位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他所在的工作机构由此前的“任职教育组”变成如今的“训练处”。看似简单的名称之变,实则是思想理念的转变、使命任务的聚焦。为战育人的人才观,不断冲击着张鹏和国防科大人的思想,让他们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建立军事智能、无人作战等7个与打仗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发展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开设一批官兵急需的线上课程,有效满足官兵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需求……

各类学科的建设调整、课程体系的增删调改,目的只有一个——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锻造制胜未来战场的打赢人才。

从“有什么教什么”到“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夏秋之交,又一批来自全军各部队信息通信领域的初、中级军官,来到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参加培训。

培训的忙碌,超出了某部连长马赤星的预想。开学第一周,除了紧张的课程学习外,他还先后完成了2门入学资格考试、1次调研参观、1次研讨交流,还提报了培训期间的研究课题。

最让马赤星意外的是,和他搭档的指导员在之前参训时提出“增加高新技术运用课程内容”的建议,已经在这一轮的培训方案中有所体现。

随着课程教学不断深入,马赤星的感受愈加强烈:“课程设置紧密契合未来战场对指挥员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岗位履职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

该培训队教导员刘成明告诉记者,这个培训班在部队越来越受“青睐”,参训人数翻了一番,学员们学战、研战、练战的热情日益高涨。

在刘成明看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的增删调改,都直指一个靶心——着眼未来战场锻造知战晓战、能战善战的指挥员。

作为院校教学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水平。随着编制体制、作战样式和前沿技术的变化,部分课程,甚至是个别盛名在外的“金课”逐渐变得“跟不上趟”。部队练兵备战的需要、学员的学情变化,不断倒逼着学校课程体系调整改进。

高科技培训队政委李晗告诉记者,军事高科技培训班是学校精心打造的“金牌班”,为了打造优质高端的课程体系,学校不仅安排院士担任教学总师督教助学,还动员全校优质教学力量开展备课,从院士到博士、从校长到教员,大家群策群力、各显所能。

该校系统工程学院教授肖卫东,为军事高科技培训班从事相关课程教学近20个年头。然而3年前,课程评审会上的一幕,让他至今难忘。

“新型作战样式如何体现”“部队应用的短板如何解决”……试讲过程中时时被打断,专家评委们接连发问、直击要害,火药味十足。最终,经过5轮试讲,他的课程才得以过审。

“今天的课堂如何直通明天的战场?”这是肖卫东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怎么做?调研去!”为战育人,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头脑风暴”,更需要演兵场上的“沙场风暴”。

追着硝烟搞教研,闻着战味育人才。为了让课程设置更加精准对接部队需求,教员们主动走访调研军委机关、战区联指、一线部队……伴随着坚实的脚步,他们把课程教案写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

“以前是有什么教什么,现在是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肖卫东讲授的“指挥控制系统”,围绕部队需求把课程更新到了第11个版本,几乎是一个班次一个样。

这,几乎是该校培训班教员们都经历过的课程迭代过程。这个过程,还在继续,没有终点。

一位曾经参加过培训班的学员,再次参加时,发现和之前相比,课程内容几乎“脱胎换骨”。

“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战场,时刻紧盯部队发展变化。”该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90%以上课程案例具有军事应用背景,教学内容“科技+军事”特色更加突出,有效促进了课堂与战场的精准对接。

变化的不只是课程内容,还有授课教员。学校要求凡是给高科技培训班授课的教员,必须参加过部队的大项演习演训任务,对部队需求有充分了解。

从校内到校外,该校还邀请全国全军名师大家、军委机关、战区和军兵种优秀指挥员登台授课,通过学术成果分享、热点话题探讨等方式,开拓视野、碰撞思想,深研高端战争特点规律,理清运用科技抓建思路办法,探寻战争制胜策略方法。

带着课题来,捧着成果回

初秋时节,记者在国防科技大学采访时,正好碰到又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研修班学员开学报到。

上前攀谈,记者发现,这些来自全军各领域的科技领军、学科拔尖人才,大都带着鼓鼓囊囊的行李箱。其中,更多的是课题资料。

课还没开,为啥就带着资料?培训队队长李振东告诉记者,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要求学员们结合部队建设的难点问题上报研究课题,其中应用前景明确、有科研团队能够承担的项目,将有机会转化为部队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带着课题来,捧着成果回。”这是该校近年来各类培训的一贯做法。

来自空军某部的李高工,就是这种培训模式的受益者。一次,单位某新型飞机试飞,故障指示灯突然亮起。返回地面后,工程师们进行全面检测,故障现象却时有时无,难以捕捉。

“故障幽灵”还会不会不期而至?李高工心里一直不托底。他把这一课题带到了培训班上。

看到这个课题,承担此次培训的一位教员立即产生兴趣,并和李高工共同受领这个课题任务。

那段时间,这位教员和团队多次下部队调研,最终研发出的故障诊断系统,帮助部队解决了难题。

战场指向哪里、聚焦哪里,资源就投向哪里,力量就用到哪里,成果就出在哪里。记者发现,学校公布的研究课题中,有很多都来自参训学员和学校科研团队的“强强联合”。这些冒着热气的课题,都是针对部队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真正做到了研究课题从部队来、研究成果服务于部队。

思想的风暴,往往都是自上而下刮起的。

“指挥员参与新科技、新装备联合开发,既促进项目聚焦实战,又促使指挥员加深理解科技之变,全维提高指挥员科技应用水平。”在参加培训的高级指挥员看来,国防科技大学搭建的科研团队平台,是全军兴起科技赋能浪潮的“风暴眼”。

记者采访时看到,学员中很多人一有时间就爱往教员办公室跑、往重点实验室钻。这是该校培训班学员们的课后状态。

有的学员,看似是一人在学校培训,背后还有一个团队在千里之外跟着一起学。他们发现可以提升部队战斗力的科技“入口”,就会把课程所学传回单位集体学习,甚至从单位拉来一个工作组和学校对接,把科研合作细化以寻求支持,有的还和学校签订了人才共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南部战区空军某部正与国防科技大学某学院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一批“新剑法”新鲜出炉。

从以往的“零散式”交流到现在“你来我往”成为常态,院校和部队双方围绕装备研练、战法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经验交流、技术互助、资源共享,探索出一种合作育人新模式。

三尺讲台、科研阵地、部队一线,国防科技大学一个个忙碌身影,用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

漫步校园,记者总能在他们的眼中看到光芒:那是一种站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潮头为战育人的热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坚定。

未来,当我们站在胜利的节点回眸,一定会致敬这所军校为战育人的时代答卷。

自觉担起为战育人的时代重任

■ 傅爱国

习主席强调,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国以才兴,军以才强。军队院校必须牢记为战育人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军事人员现代化是最具活力和支配力、变革力的主体要素。对于军队院校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基础最关键的是加快建设一流军队院校、创办一流军事教育、打造一流军事人才方阵,为赢得国际军事竞争优势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军事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最大特色和本质属性,说到底是要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军军事院校一直有以战领教、为战育人的优良传统。抗大时期,我军密切围绕前线需要设置专业、培养急需人才,把课堂办到战场、办到阵地、办到前线,真正实现了课堂连接战场、学员即是战斗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打仗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习主席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悉心关怀,多次到军队院校视察调研,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打仗需要什么就练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为军队院校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院校连着战场,教育事关打赢。军队院校教育,作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是实施人才强军战略的重要支撑。必须紧扣战争要求、部队诉求、岗位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化实战化教学改革,使一切办学活动聚焦未来战争,推动教育全过程、各环节向打仗聚焦、向实战靠拢,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

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澎湃,我军建设正加快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军队转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这要求院校教育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跟进现代战争形态演变培养人才,不断适应世界军事竞争新动态、作战形式新变化、武器装备新发展、战争准备新要求,推动新理论、新战法、新训法、新技术、新装备及时进入教学,增强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培养,如此才能跟上时代进步、跟上战争发展,培养的人才能够制胜强敌、赢得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军队院校教育是新型军事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具有理论积淀厚实、知识技术密集、人才资源集中等优势,发挥着基础先导作用。加快构建制胜未来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体系,就是要贯通从军队院校教育到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布局,开拓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子,打造“没有围墙的战争学院”,实现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以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托举新时代强军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