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孟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军用电子元器件领域和训保领域专家,校学术/教学/科技委员会委员,军队育才金奖获得者,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指导国/军/省优博4篇。主持国家军队级课题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5项,获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8部,获军队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0余篇,曾被Elsevier评为具有世界范围学术影响力学者。
八月,阳光滚烫。某野外实验场地,潘老师顶着大太阳,在监测设备前逐条查看数据,指导我分析数据结果。“不要畏难。”这是潘老师常对我说的话,也深深影响着我的整个学习生涯。
六年前,我带着对国防科研事业的憧憬,考入了国防科大钱学森创新拓展班,遇到了我的导师潘孟春教授。由于性子急,我对待课题研究中很多问题总是浅尝辄止,不愿意主动挑战困难。潘老师是我的“推手”,用他那股敢打敢拼的劲儿推着我向前。
那是一次野外实验。经过了前期一系列理论研究和仿真实验,我们要去实地捕捉微弱的磁场信号,验证前期的研究成果。写实验计划时,我瞥了一眼窗外火一般的太阳,原本“进军实验场”的激情凉了大半。
为了能“避暑”,我把实验时间拉长到了3周,第一天在野外做实验,第二天回实验室分析数据。这样的安排至少能让大家坐下来吹着空调慢慢做研究。
但“暑”是避过了,难题却没有如期解决。我们第二天带回来分析的结果总是重复性低,作为验证性实验是失败的。我硬着头皮去求助潘老师,他一拍桌子,果断做了决定:“明天跟着你们去看看。”
地表四十度的高温,潘老师帮着我们抬设备、搭装置。光一套动力设备就需要四、五个男生才能抬起来,潘老师打头阵,启动设备、观察现象、调试仪器、记录数据......
一切准备就绪。我见监测设备已经调试好,就迫不及待地想往远处的树荫底下跑。刚要拔腿开溜,就被潘老师叫住了:“实时数据你都不看,怎么能得出精确的结果呢?”
潘老师守在监测点, 每出一条实时数据,就要我们在另一台笔记本上分析。荒凉的实验场,设备旁连一小块树荫都没有,潘老师脸上淌着汗,弓着腰,全神贯注地投入数据分析,我站在他身旁,心里满是愧疚。
因为我没有进一步深入思考,总是“想当然”,我把监测到的信号周期和占空比完全写反了,潘老师在现场观察数据时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连续四天,潘老师每天带我们“蹲”在野外,监测、分析、找问题,每次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潘老师总鼓励我,再来一次,再分析一遍。
世上无难事,志当存高远。我在潘老师身上深刻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在做硕士课题研究时,涉及到了流体专业的知识,但我非流体专业科班出身,害怕我学的这点“皮毛”难以驾驭更深入的研究,一直不敢涉足。
“你不要畏难,不尝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潘老师又一次点醒了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挥汗如雨的夏天......
在我与他长达六年的相处时间里,他总能为我指点迷津,既授我以鱼,又授我以渔。六年间的点点滴滴,我都铭记于心。在硕士毕业论文的致谢中,我写道:感谢潘老师言传身教,在我踟蹰徘徊时,帮我渡过每一个难关。
今年,我将继续攻读潘老师的博士研究生,我们的师生情谊未完待续,我将继续跟紧导师的步伐,阔步走在奋进科研、强军兴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