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屏幕上,红方不断收集数据、优化行动方案,向蓝方目标靠近。屏幕前,一位教员从容发出一条条指令,诱导着战场态势。他,就是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某系主任、教授杨若鹏。
正所谓“无网难成军”,在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中,战场数据的实时传输和指挥决策的及时下达都离不开这张复杂而巨大的“神经网络”。杨若鹏,正是一位“战场神经”的守护者。
深钻信息通信指挥领域30余载,杨若鹏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优质课程一等奖1项、军队院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主持军队级以上课题30余项,参加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杨若鹏考入军校的第二年正逢海湾战争爆发,大量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让世人瞠目,也让他对信息化战争高度关注。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后续读研期间学习作战指挥专业的杨若鹏,前瞻研究信息系统建设,矢志成为“战场神经”守护者。
工作后不久,在学院领导和机关的支持下,一支由杨若鹏领衔的课题组成立,拥有2名博士后、5名博士和9名硕士,这在当时称得上豪华阵容了。然而,研究项目刚起步,课题组就遇到了难题:从零开始,毫无基础。
从无到有如聚沙成塔,需要团队摸着石头过河。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作为领头人的杨若鹏感觉“压力山大”。为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机房和图书馆辗转成了杨若鹏的常态。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他基本都泡在图书馆,翻资料、查文献,捕捉到灵感后便直奔机房,利用查阅所得的资料一遍遍调试、验证、再调试、再验证……
很多时候,杨若鹏工作到夜里才想起吃晚饭,对他而言,项目进展远比个人温饱重要得多。“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是他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杨教授对科研的热情让课题组全体成员为之动容。”教员鲁义威在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时感慨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杨若鹏课题组按照“新”“实”“准”的要求研究攻关、大胆创新,最终研制的系统为通信部队形成某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杨若鹏并未满足于现有成绩,如何将信息系统变得更快、更准、更实用,成了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更加深入了解信息系统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难题,杨若鹏多次申请参加一线部队作战演训活动,在演习、训练中去发现问题。
如何优化某流程等成了将系统向实战化贴近的当务之急。杨若鹏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我是从我的收藏夹里得到的启发。”原来,杨若鹏平时有个习惯,在浏览到专业技术相关动态时,都会分类收藏起来,这次派上了用场。他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提出了新的模型和方法,有效破解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
在取得研究进展后,杨若鹏又多次深入一线部队,在各类演习演练中反复检验其质效,迭代升级其功能,以适应各类型个性化需求。雪山荒漠、边疆海岛、城市乡村,到处都留下了杨若鹏的足迹。
“平时多努力一些,系统性能多提高一些,将来打仗自然更从容一些!”在杨若鹏夜以继日拼搏下,他牵头开发、创新的多套系统不断更新完善,在各大任务中表现卓越。
提到杨若鹏,熟悉他的人都会想到身先士卒这个词。
某次大赛中,面对诸多难题,杨若鹏带领的团队束手无策,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杨若鹏眉头一皱,“试都没试过就放弃,那怎么行?”说着径直拿起笔,开始梳理解决问题的脉络。他就像一个火种,很快点燃了团队的激情:队员们纷纷加入进来,激烈讨论、彻夜搭建系统、不断调试完善……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提出的某系统荣获了大赛一等奖。
尽管科研任务接踵而至,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但杨若鹏依然重视上好每一堂课。“科研攻关和教书育人如同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中,他把演训场上的所思所悟带到课堂,与学员们深入研讨,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新型系统搭建,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杨教授的课鲜活生动,既能让我们理解复杂抽象的指挥原理,还能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员们纷纷表示。
对学员“厚爱有加”是杨若鹏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学员在工作、生活、学习上碰到难题,只要找他,都会得到鼎力相助。前段时间,刚出差回来的杨若鹏接到一名研究生的电话,“杨教授,大伙儿需要您的指导。”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他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带着学员赶工研制。“有杨教授带着做,我们就像有了主心骨,干劲十足。”奋战九天后,取得重要进展。
“我现在教的学生,以后都将成为指挥员、研究员,都是未来战场的神经末梢。培养好他们,是我作为教员的责任和使命。”杨若鹏目光坚定。
“科研永无止境,必须一步不停。”如今,杨若鹏又把目光投向了某新领域。无畏坚守、无尽攀登,这是杨若鹏交出的时代答卷;创新谋战、一击胜战,这是杨若鹏赤诚的初心使命。
习主席深刻指出,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把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发动起来。军事领域是现代科学技术最密集、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特别是当前,军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制胜能力更需要创新赋能。杨若鹏深刻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始终紧跟强敌对手之变、战争形态之变、科技发展之变,聚焦信息通信指挥谋胜战之道、研创新之法,推动战斗力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人工智能、网络信息、量子科技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催生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关键要靠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奔涌。各级要厚植科技创新人才沃土,多维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科研人员要发挥首创精神,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聚焦战斗力生成强化应用创新,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