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周明鸂诞辰115周年。
周明鸂是我国著名固体力学专家和教育家,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哈军工”首批选调的知名教授,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党的国防科技教育事业。
1
拳拳赤子心
周明鸂1909年12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一个书香门第。童年时期,他耳闻目睹了我国屡遭帝国主义蹂躏的耻辱,无情的事实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意味着挨打。他发誓,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本领,为祖国的富强尽心效力。
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周明鸂留校任助教。一年后,他和同班同学钱学森一道,同船离开故土,渡洋求学。几年时间里,周明鸂先后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
当时,我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身处异国的周明鸂,日夜牵挂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有空闲,一群海外游子就会坐在一起,遥念故乡,谈论抗战。1945年,苦难的祖国终于从侵略者的铁蹄下解脱出来。周明鸂和未婚妻叶蕙兰商量:先成家,然后回国,用自己的双手和知识建设自己的祖国。
然而,回国并不容易。早在1940年,周明鸂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开始瞄上了他。1946年他的论文在巴黎第六次国际力学会议上引起关注后,他的名字被列入联邦调查局档案。
当时,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周明鸂,工作和生活待遇无可挑剔,可他只想趁着年轻力壮为祖国效力,“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打定主意后,他在友人的帮助下,避开有关方面的注意,取道旧金山,于1947年和妻子叶蕙兰一道乘船返回阔别多年的祖国。
2
悠悠报国志
回国后,周明鸂回绝了南京政府给他安排的工作,来到武汉大学任机械系教授。1952年3月,中央决定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封经周总理审阅过的电报拍发到武汉大学,邀请周明鸂去“哈军工”工作,并派了2名同志专程到武汉接他。
周明鸂当时是矛盾的:一方面,深感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武汉,因为他的兴趣和爱好并不完全在军事工程方面。
到哈尔滨后,周明鸂内心的矛盾被一个人的真诚化解了。一天晚上,满身雪花的陈赓敲开了他的房门:“我了解你,从你1947年回来,我就认为你的心与咱们党和军队是一回事了!我们现在已成为国家的主人公了,咱们一起干吧!”
“主人公?”周明鸂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陈赓就是这样说的,不仅这样说,而且还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你在教师中有威信,为了把教师们团结起来,咱们成立一个教育工作者协会,你来当主任。”见周明鸂似乎有点犹豫,陈赓接着说:“咱们的‘哈军工’,咱们的军队,以后就靠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咯!”
“士为知己者死。”人生最难得的就是信任,周明鸂下定决心干下去!1953年9月1日,“哈军工”正式成立。开学典礼上,周明鸂登上主席台,代表全体教授发言。
为了尽快培养起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周明鸂开始紧锣密鼓筹备教员培训、教材撰写,他和薛鸿达副教授整理刻印出的上百万字讲义成为“哈军工”第一批讲义教材。
3
殷殷育人情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历经数次变迁、多重坎坷,周明鸂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坚守。
1970年,学校南迁长沙,由于缺少住房,周明鸂一家住在一间不足14平方米的房子里,书箱都只能堆在走廊上。但周明鸂此时最关心的,却是堆放在露天棚架下的仪器设备,每次路过,他都有说不出的难受。由于基础建设跟不上,无法上课,教研室也没有条件开展科研工作,他就带着老师们一起,从成堆设备里把实验仪器翻出来,想各种办法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开课。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周明鸂提出“要尽快与发达国家看齐,要建立自己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他经常埋头图书馆,查找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国内航天、核工业技术中的难题,为学生选定超前的研究方向。1983年至1994年,周明鸂共培养了9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其中就包括全军第一位工学博士沈怀荣。
执教几十年,谁也数不清周明鸂为多少老师、学生逐字逐句修改过多少论文,教研室所有在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发表的文章,几乎都经过他的润色修改。学生们坚持要署上周教授的名字,都被他拒绝了。
周明鸂还把自己多年积蓄的10万元人民币捐给学校作为研究生奖学基金,这也是我军第一个研究生奖学金,他曾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得四方英才而育之”。“周明鸂奖学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大学子不忘初心,献身强军兴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