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优秀教员风采 | “85后”优青的育人经
发布日期:2021-09-17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张丽琪 通讯员:朱梦莹 访问量:

“1978年,钱学森亲自创建了国防科大系统工程与数学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钱老‘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系统工程教育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加具有指导意义。”近日,在第四期全军文职人员培训班上,系统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王锐正在给新入职文职人员上《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向学员们介绍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渊源。

王锐深受“钱老”系统工程思想的影响,自2014年博士毕业留校以来,主要从事智能系统工程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在智能计算、决策优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先后获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凭借相关成果获首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立三等功1次。

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让王锐的课堂“新鲜案例”源源不断。“‘高海边无’地区的营区能源难以保障,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用电都成问题,但是他们风能和太阳能十分充沛,利用系统工程理论来进行混合能源的多目标规划,可解燃眉之急。”以课程基本内容为基础、以部队需求为延伸,是王锐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小窍门”。

王锐最爱“研讨式”教学。每次讲完知识点后,都会留半个小时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来一场“头脑风暴”。以系统预测为例,通过分析时间序列,从而预测发展趋势。“三号院十点半熄灯,十点半之后的用电量较少”“上课时间教学楼用电量较大、下课后熄灯前宿舍用电量较大”……通过身边的案例,学员们轻松掌握了系统预测的周期性原理。

在学员通过资源冲突消减解决疫情期间课表的最优编排方案后,王锐将各门课程间的冲突比作联合作战中各方作战力量的冲突,将课表比作指挥大厅,优化指挥各方力量便是解决资源冲突消减问题,“看似‘高大上‘的问题瞬间变得‘平易近人’了!”学员解决难题的信心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这个论文还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周五组会我们交流一下。”周一一大早,王锐在“Paper计划组”的微信群发了一篇学术论文。

他常说:“瞄准顶刊,做前沿工作。”他给每个研究生制定了阅读十篇前沿学术论文的目标,一开始可难倒了硕士生杨康。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阅读论文,一周过去也只读完了三篇。就在他以为会受到责怪时,王锐对他说:“一开始达不到目标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三篇经典论文带给你的收获。”

杨康本科就读于地方大学,工作几年后考入科大继续深造。然而他对军队了解尚浅,刚开始找不到课题研究的抓手。王锐见状一边让他研习课题相关的经典论文,一边建议他去上《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等基础课程,几周后他逐渐找到了“感觉”,为接下来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锐十分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诚信是创新的基石,科研失信、学术不端的现象在王锐带的学生中从未出现过。原来,王锐要求所有研究生将发表的学术成果源代码全公开,一方面避免数据造假现象出现,另一方面督促学员将研究做得更加严谨。

王锐喜欢到学生的实验室串门,看似无意的聊天,却常在不经意间帮学员理清思路,指明研究方向。“既然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组合优化方法都是针对单目标问题,你何不尝试对多目标问题进行研究呢?”一次闲聊中,王锐就博士生李凯文近来研究的课题提出了新的方向,李凯文随即展开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可行,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顶刊收录,源代码公开后受到了联想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利物浦大学等业内的广泛关注。

“军队要强盛,就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能够在军校教员的岗位上,尽我所能帮助这些学员成长成才,是我的荣幸。”携笔从戎,教书育人,是王锐觉得自己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