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海域,教员韩开锋正带着国防科大2020级海洋专业的学员参观舰船上的各个部门。海洋温盐深仪、舰载自动气象站……这些平时只在课本上见过的仪器,如今呈现在眼前,学员们直呼“酷”。
这是气象海洋学院开设在大海上的一堂专业课。六天五夜的时间里,学员们需要完成多项军事海洋环境调查任务。
凌晨一点钟,在投放了第三个探测仪后,学员何胜愈的双手在不断颤抖着,心率急速“攀升”。前两次的数据空白让他内心十分焦灼,加之练习时间短、夜晚风大浪急,为了能成功释放探测仪,他再次与小组成员确认好状态后拔出插销,将设备投入海里。探头一点点沉入水中,铜线随海面起伏,他们屏息期待。
虽然从未实操过,但在前期工程师讲解示范时,何胜愈信心满满地说:“这种仪器看起来很好操作,我一定没问题。”然而真正尝试控制后,他却“栽了跟头”,刚拿到仪器,还没有摸清构造,就脱手磕到了台面上,经工程师检查,已无法使用。
“工程师说过,咱们新手有失误很正常,记住教训,下次一定能行!”组员庄逸辉拍着何胜愈的肩膀安慰着。
“有结果了!”当海域数据图像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学员们激动地大喊起来。
海上参观实践,让何胜愈深刻感受到技术的全方位飞跃,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国家的海洋事业正处在上升期,向海图强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奋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晚我还有机会看到海发光现象吗?”学员刘硕扶着护栏望着漆黑的海面。出海前,她曾无数遍幻想过海发光的场景: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
而此刻的海上,只有寥寥星辰。
“海面呈一片白光的是弥漫型,放出的光如‘火雨’般跌落的是火花型,”当教员在课件中展示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图片时,刘硕便被这绚丽的“海火”深深吸引。“大海竟然如此神奇!”通过查阅资料,刘硕了解到海发光是一种生物发光现象,它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形成,比极光还难见到,对军事海洋行动有着重要影响。
“还是回去休息吧,看样子今晚是看不到‘海发光’现象了。”航行进入下半夜,一天的疲惫和困倦让不少学员回舱休息。但刘硕还想再等一等。
“班长快来!我看到海发光现象了!”不知过了多久,刘硕兴奋地拉起同行的班长。在她的坚持不懈下,终于等到了海洋的“火花”。“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在这次出海实践中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理解操作步骤的意义。”刘硕在日记本上写到。
“清洗温盐深剖面仪时,一定要保证用淡水将仪器完全冲洗干净,防止仪器故障损坏。”调测室里,毕业学员吕思源正向学弟学妹们讲解如何清洗维护CTD(温盐深仪)采水设备。
五个月前,吕思源怀揣着忐忑的心情从学校毕业,奔赴工作岗位。那时,他对自己在校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运用到工作当中抱有疑惑:“我真的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吗?”
但在随后的出海任务中他发现,自己的顾虑多余了。吕思源所在的调查船,需要完成对某海域黑潮的数据收集。在测量过程中,吕思源使用得最多的仪器就是CTD。而在课堂上,他已经学过了CTD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并在去年的学院出海实践活动中学习过相关实操业务。
“我们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有实操的经验。”毕业到部队后,第一次出海,吕思源就顺利完成了探测任务,并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
“对于军校学员而言,就是要向战而行,赶赴备战打仗的最前沿。我们把教学送到演训一线,既能提升教育质效,激发学员走向深蓝的热情;又能破解工训矛盾,构筑军事科研人才的新高地。”教员韩开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