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社内动态

作者近距离 | 付强教授谈国防科普创作与传播

习主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科普图书出版蓬勃发展,培养科普人创作能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邀请国防科技大学付强教授在出版社六楼会议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国防科普创作与传播》。

本期嘉宾:付强

640 (1).jpg

付强教授活动现场

付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自动目标识别(ATR)、精确制导技术科研教学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0年获评全军军事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主编MOOC教材《导弹与制导——精确制导常识通关晋级》,2021年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主编“精确制导技术应用丛书”,全套7本,首版公开发行量近18万册;编著《精确制导武器技术应用向导》,获评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主讲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精确制导新讲”(教育部“爱课程”平台),主讲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MOOC“精确制导器术道”(清华大学 “学堂在线”)。

付强教授首先对国防科大出版社在其出版《导弹与制导——精确制导常识通关晋级》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随后,他以其科普创作作品为切入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案例,对如何在科普创作中,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普及科学知识、引导读者认识科学规律进行了介绍。

付强教授还为大家介绍了科普创作的新理念,从“辅人律”“拟人律”“共生律”三个部分,为大家解析了国防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律,并结合他自身在科普创作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让读者对如何在国防科普创作中把握这三大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付强教授强调:国防科普也要有“中国味”,尽管科技无国界,但在进行国防科普创作时,我们需要在作品中体现中国特色、增加中国元素、展现文化自信。

一张张图文并茂的PPT,将国防科普创作的面纱层层揭开,看似遥远且深奥的知识在付强教授精彩的讲解中变得生动有趣。观众们既认识了国防科普创作与传播,还进行了积极思考,在“作者问答”环节踊跃举手,争先恐后地向付强教授提问,付教授也一一作出了耐心的解答。最后,讲座在观众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本次“作者近距离”活动畅通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为读者了解作者的创作经验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了渠道。国防科大出版社也将继续发挥“作者近距离”的平台作用,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探寻更多的有效途径,为服务军队作出更多的贡献。

640 (2).jpg

“作者问答”精彩集锦

NO.1

问:我们常听到导弹有五花八门的绰号,想请问下付教授,导弹的绰号是怎么来的呢?

付强教授:自导弹问世以来,已经发展出了几百种型号,其绰号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命名方式,第一种以神灵鬼神命名,如“雷神”“大力神”;第二种以自然现象命名,如“东风”“西北风”;第三种以日月星辰命名,如“冥王星”“火星”;还有以花草树木、日常器物、冷兵器、飞禽、走兽、蛇虫和人物形象命名的等。

NO.2

问:刚才听了您分享的创作思路和历程,深受启发。我自己对创作也是非常感兴趣,想了解一下一部好的国防科普作品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特质。

付强教授:非常好,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我们的同学来求学,一个是为了求知,再一个就是创新。如果前面有长期、扎实的积累,后面可能会水到渠成地进入一个创新的状态。我自己就有这样一个体会,在40岁之前,我差不多是知识输入的状态,比如看书、听课、做项目。到了一定的积累以后,慢慢就可以按照我们的知识体系来形成一些新认识,进行知识输出。

NO.3

问:想请问您一下,作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和老师,您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什么建议吗?

付强教授:咱们从学校教育出发来编写教材,是有非常严谨且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流程的,所以编写教材对作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做科普就容易。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真正做科普做得好的还是以前那些大科学家。比如国内的华罗庚、钱学森,他们写东西深入浅出,把作品既写得通俗易懂,又精准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40 (7).png

《导弹与制导——精确制导常识通关晋级》  付强 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