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大

挑大梁、当主角,他们是教学、科研一线的中坚力量

青年人才

是国家战略力量的源头活水

一项项耀眼的成绩背后

少不了青年人才奋发的身影

国防科大各单位

为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搭梯子、铺路子

青年人才逐渐成长为

挑大梁、当主角的中坚力量

对接战场,演训一线“摔打”人才队伍

西北戈壁,炮火纷飞。

“请你组实时展示打靶的毁伤计算效果。”受领任务后,文理学院青年教研骨干张舵从建模、算法、场景设置、评估结论展示等方面对系统功能进行大幅调整升级。在为期40天的活动中,张舵带领项目组几乎每天更新一个软件版本,精准及时地展示毁伤效果,为前方指挥决策提供了坚强支撑。该院立起为战而研的鲜明导向,鼓励青年骨干赴部队代职、参与重大演训任务,“摔打”锤炼青年人才队伍。

对接战场,为战而研。该院为青年人才打通通往战场的最后一公里,聚力培养既懂专业,又懂打仗的青年人才。如今,团队青年骨干们活跃在演训一线,在保障任务中发现课题、开展攻关,一批新秀在教学、科研领域脱颖而出,为服务备战打仗贡献智慧和力量。

双向听课,助力青年人才“打磨”课堂

“在学习传感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它的个性和共性......”下课铃声响起,热烈的掌声响彻教室。这堂课与以往不同,听课的除了学员之外,还有智能科学学院的二十余名青年教师,授课教授叶湘滨,是国家精品课程与省一流课程负责人。这是该院开展的“双向听课”活动之一。

青年人才是教学队伍的主力军,为了迅速培养他们的教学素质、提升教学能力,学院面向准备走上讲台和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组织开展“名师听我课”“我听名师课”活动。一批批名师、专家轮番上阵,为青年教员的课堂指导、把脉。

“要传授知识,更要提升能力、培塑价值情怀。”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教授潘孟春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与青年教员探讨教学方法和内容,青年教员刘中艳深受触动,也将潘孟春的教学理念和敬业精神融入了自己的课堂。

12场“双向听课”活动,不仅吸引了青年教员踊跃参与,大量“老”教员、专家教授也来旁听。技术少将胡德文感慨:“每一次听教学专家授课,都有不同的感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

2021年以来,学院多名青年教员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比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任务锤炼,抓住青年人才成长“黄金期”

“给我们压任务,就是给学习锻炼的机会。”2016年,系统工程学院青年骨干冯旸赫受领了某军事智能研究任务。集中攻关4个月后,研制出了一项基于兵棋推演平台的作战辅助决策智能体。

为了抓住青年人才创新创造的“黄金期”,该院开展青年英才“培萃计划”,组建了基础交叉研究中心,通过任务锤炼、团队培育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高层次基金资助申报、高层次人才工程推选,鼓励“揭榜挂帅”。

在科研一线,一批批青年人才挑起了大梁,他们平均年龄33岁,在学院营造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拔节成长。37岁的吕欣,研究技术被MIT列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成果在学术顶刊 《Nature》 《PNAS》上发表,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流行病预测系统有效支撑了新冠疫情防控的科学决策;36岁的王锐,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在智能计算、决策优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35岁的汤俊,长期从事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研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

名师帮带,“海天英才”工程加速培养新生力量

“找到了吗?”“找到了!”随着一条完整的曲线逐渐清晰,关于电磁波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屏幕前,气象海洋学院一群青年科研人员长舒一口气。项目负责人、该院90后副教授胡帅直言,成绩的获得,得益于学院的充分支持与信任。

胡帅与学生交流

为了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该院实施“海天英才”战略工程,用“目标图”明确方向,“路线图”确定措施。他们推行师徒结对制度,聘请56名名师学者帮带青年人才;充分与军内外知名院校合作,搭建广阔平台;结合任务完成情况、专家评价等,对青年人才开展考评和激励,锻造出一批堪当强军重任的优质人才。

“这个问题你好好研究,可以申报国家级项目资助。”该院青年教员刘磊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的点拨,他由衷感慨道,帮带专家结合任务,对重要节点和关键要素亲自讲授,加上新增的跨校跨学科合作机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增强打赢本领。

青年骨干在海上作业

战略工程实施以来,该院青年人才队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教授马占宏被推选为某系副主任,并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讲师翁利斌,按照培养计划设定的“路线图”,奔赴一线参加重大演训任务。目前,该院教学科研中坚力量中,40岁以下占比达70%,其中90%参与到国家、军队重大科研任务中,50%为核心骨干成员,为气象海洋领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